语音朗读,设置朗读按钮,默认不
朗读
,老年人用户单击按钮即可对当前
区域内容进行朗读,再次点击
取消朗读

评论文章
  • 让时代因细小善意而更加明亮

    近日,一则“突然收到了快十年前捐出去的50元钱……”的新闻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一位网友在高中毕业时随手捐出的50元善款,竟在十年后如数退回,附带的还有受助者手写的感谢信。这则看似微小的故事,经由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平台传播,迅速引发全网共鸣。评论区里,无数人分享着类似的经历:有人捐出旧衣物后收到老乡自产的土鸡蛋,有人救助受伤流浪狗后收到狗主人送来的还款和手作点心。这些故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海洋,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何这些“陈年旧事”依然能触动人心?善意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播撒,终在时光中长成参天大树。那位高中毕业生捐出的50元,或许只是他当时零花钱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连他自己都已淡忘。然而,对于受助者而言,这50元可能是雪中送炭的救命钱,也可能是改变命运的起点。十年后,受助者通过辗转联系,终于将钱款退回,并附上真挚的感谢。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善意的回应,更是对“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善意从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双向的滋养。当受助者有能力时,他们也会选择成为施予者,让爱的链条不断延伸——或许是受助者将这份温暖转化为对他人困境的关切,或许是施予者因他人的回馈而更加坚定善念。这些互动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时代画卷中温暖的底色。善意的力量,往往在细微处彰显,却能在时间沉淀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有人长期坚持每月捐出五元、十元,有人默默为山区孩子提供营养午餐。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如滴水穿石,汇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留言令人动容:“我捐的钱不多,但每次看到受助者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句话道出了善意的本质——它无关金额大小,而在于心意的真诚。善意从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温暖的手。这种平凡中的坚持,让善意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温暖着每一个被帮助的灵魂,也让时代的脉搏因这份温暖而更加有力。善意的回响,需要时间的沉淀,却终将换来心灵的丰盈。那位高中毕业生十年后才收到回款,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早点联系?但正是这十年的等待,让善意显得更加珍贵。它告诉我们,善意从不是即时的交易,而是长久的投资。受助者需要时间成长,需要机会回馈。而当我们选择相信善意时,我们也在选择相信人性的美好。这种相信,或许会让我们在短期内感到“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它终将换来心灵的丰盈。就像那位收到50元回款的网友所说:“我没想到自己随手做的善事,会在多年后得到回应。这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值得我们去爱。”这种跨越时空的回响,让善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让每一个传递善意的个体,成为时代洪流中闪耀的星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善意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再艰难,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温暖与信任。善意的回响,从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因果。当我们选择成为善意的传递者时,我们也在选择成为幸福的收获者。让我们继续相信善意,继续传递善意,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毕竟,每一次善举,都是对人性美好的坚守;每一次回响,都是对生命价值的升华。在这条善意的道路上,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时代因这份善意而更加明亮。 (黄梅阁)

    2025-11-27
  • 青春华章|人民网评:科创激扬青春志,津彩呈现新质潮

    近日,“青春华章·踏浪新质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在天开高教科创园,青年创业者们依托“天使+创投+产业”基金群的支持,将实验室里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实际产品,助力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焕发新生。青春逐梦,科创扬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青年以理想为帆、以创新为桨,用青春智慧与实干担当,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苗成栋梁”,为天津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信念如炬,照亮青春报国的奋进之路。青年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将“小我”融入“大我”,青年的人生价值,唯有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充分彰显。创新为翼,激活转型发展的澎湃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青年正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56所高校、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7家海河实验室构建起强大的创新矩阵,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协同为桥,彰显区域发展的青年担当。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区域协同的强大合力。天津青年主动融入“六链五群”建设,在京津科创协同中找准定位、贡献力量。天开高教科创园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核心载体,“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让青年创新成果得以跨区域流动、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立足天津产业基础,又联动京津冀创新资源,在智能工厂建设、智算网络赋能等领域京津冀青年科研工作者协同攻关,助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成型。这种“一盘棋”思维下的协同担当,让青春力量在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充分释放,也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气象更加鲜明。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青春华章·踏浪新质潮”活动的举办,不仅展现了天津青年的昂扬风貌,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从信念如炬的价值追求,到创新为翼的实干作为,再到协同为桥的大局意识,天津青年用行动诠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青年立足岗位的具体实践。(任一迪)

    2025-11-25
  • 让生物多样性扮靓城市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漫步城市绿地,通过欣赏绿树鲜花、看鱼儿游弋、听鸟儿歌唱来放松身心。生物多样性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而这也正是城市生物多样性话题热度攀升的原因。城市的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种质资源库(圃)、校园等区域和设施,不仅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载体,也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还丰富了城市空间特色及功能构成。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各地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编制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城市生态修复、绿地系统连通性建设,城市绿地与绿道面积大幅增长。不过,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因城市规划不足导致城市扩张带来自然栖息地破碎化,工业与生活污染造成物种灭绝或迁移,外来物种入侵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等。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科学规划城市空间,构建互联互通的生物栖息地网络。通过刚性规划与立体建设,为生物提供连续栖息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秉持生态优先原则,预留生态廊道,科学布局绿色步道、空中廊桥等。合理布局公园、湿地等生态节点,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例如,新建城区生态用地占比不低于40%,旧城改造中新增绿地面积不低于改造总面积的20%。结合城市路网、水系布局“地上—地下—空中”多层级生态廊道等,改善生物栖息环境。系统推进污染源头治理,改善城市生物生存环境质量。通过源头管控与生态修复,为生物提供洁净家园。努力推动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强化工业减排,严格管控企业废气、废水排放。推广升级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机动车尾气管控,提高燃油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城市土壤修复与管控,对历史污染地块采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技术,禁止在城市绿地使用高毒农药和过量化肥,改善城市土壤环境,为生物创造洁净的生存环境。构建全链条外来物种防控体系,守护本土物种生存空间。阻断外来物种入侵路径与强化清除,有效应对本土物种生存威胁。建立健全外来物种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口岸检疫检验,严格把控外来物种入境关。加强对已入侵外来物种的治理,组织专业队伍定期清除城市绿地、水域中的外来入侵动植物。通过开发监测APP、开展有奖举报、组织外来物种识别培训等,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测和清除工作。 (杨艳梅)

    2025-11-24
  • 冬游内蒙古何以动人心

    银装素裹的冬日里,冰雪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就在前几天,以“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为主题的2025—2026冰雪旅游季在内蒙古全面启幕。呼和浩特市“燃冬北疆·万象青城”系列活动、包头市“黄河观凌季”、兴安盟阿尔山冰雪节、赤峰市的国际雪联单板滑雪世界杯美林站赛事……159项文旅活动、45条精品线路、众多体育赛事竞相发布,一场场融冰雪运动、民俗文化、时尚潮玩于一体的冬季旅游盛宴,让游客直呼够劲儿。(一)有人说,冬天不是一个季节,而是一种感觉。冬游内蒙古,何以动人心?来内蒙古,可以领略创意无限的“精彩之冬”。创新冰雪旅游业态,丰富冰雪旅游场景,内蒙古持续“上新”。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搭建三国文化交流平台,呼伦贝尔海拉尔冰雪那达慕打造冬季狂欢盛典,阿尔山温泉雾凇景观各具特色,阿拉善航天观礼、锡林郭勒蒙古马联赛更添独特体验……别开生面的新场景、新玩法拉满情绪价值,每一个人都能在冰雪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来内蒙古,可以体验激情澎湃的“运动之冬”。去赛场观赛,看冰雪健儿们演绎速度与激情;到雪场滑雪,感受冰天雪地里的热力澎湃;参加冰雪那达慕,沉浸式体验雪地狂欢……冰雪季期间,内蒙古精心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体育赛事品牌,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定会让你在赏冰玩雪中点燃冬日激情,享受冰雪运动的无穷乐趣。来内蒙古,可以感受热情贴心的“温暖之冬”。以客为先、以客为尊,内蒙古旅游服务再升级。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出联票套餐,让游客尽享冰雪乐趣、感受北疆温暖;延长冰雪场馆开放时间,增加夜滑体验,吸引滑雪爱好者纷至沓来;配备“专属服务专员”,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保障游客“安心游、舒心玩”……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用心用情、花式“宠客”,内蒙古特有的热情与温暖,将为每个游客留下珍贵的记忆。(二)当然,冬游内蒙古,需要常玩常新。如何满足人们不断丰富的出游需求,持续突破冬季文旅新边界?念好“融”字经,以文塑旅挖掘冰雪旅游发展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内蒙古在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最大限度挖掘冰雪旅游的潜力,各地还需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冰雪旅游的“文化味儿”,赋予冰雪文化新内涵、呈现出新品质、焕发出新生机,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做好“+”文章,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冰雪消费新场景。冰雪游是以冰为乐、以雪为趣的旅游消费模式,冰雪消费场景既需“天赋”加持,更需“后天”用力。这就需要我们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探索“冰雪+文化+民俗+旅游+运动+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多样化的玩雪场景、冬季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以更加丰富的业态满足更加多元的消费需求。下足“链”功夫,多向延伸激发冰雪经济产业链新活力。冰雪经济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热热闹闹的冰雪旅游是引子,以冰雪旅游为基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餐饮、住宿、休闲、康养、娱乐、交通等一体化发展体系,才能将冰雪“冷资源”转化为发展“热经济”,不断提升冰天雪地的含金量。(三)正是塞北好风景,梦幻时节望君来。“风里雪里我在阿尔山等你”,这是阿尔山向各地游客发出的邀约,也是内蒙古向各地游客发出的邀约。这个冬天,北疆大地已备好万千精彩,用冰与雪的盛宴、诚与暖的服务,等待海内外游客共赴冰雪之约。这个冬天,在冰雪世界中聆听草原的歌声,在温泉热气里感受冬日的温暖,在自驾旅途上领略北疆的风光,在民俗活动中留下难忘记忆,我们相约内蒙古共享冰雪魅力。(安华祎)

    2025-11-24
  • 新华时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南方共识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1月23日电 题: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南方共识新华社记者 许正 刘万利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2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这是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凝聚着全球南方国家表达发展诉求和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共同愿望。二十国集团成员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85%,代表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平台之一。本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宣言强调通过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并呼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推动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峰会开幕讲话中表示,作为G20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南非始终致力于确保全球南方和非洲大陆的发展优先事项在G20议程中得到坚定而长期的体现,这不仅对非洲人民和全球南方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稳定与安全、缓解资源压力以及降低冲突风险也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持续扩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失衡性:代表性不足导致“治理赤字”高企,规则不公导致“发展赤字”难除。本次峰会前夕发布的关于全球不平等问题的报告,以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南北之间在财富、贸易、资源及教育上的巨大落差。这深刻警示我们:世界的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主题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显得尤为重要。在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背景下,全球南方正在加速觉醒,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塑造者。本次峰会上,全球南方国家广泛呼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缩短全球南北方国家的发展差距,期待各方能够凝聚共识和深化合作,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与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体系,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与希望。作为G20重要成员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南方团结振兴。今年9月,中国提出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在变革的世界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多元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多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始终立足于全球南方的发展现实,聚焦共同发展的核心诉求,不仅帮助非洲国家提升了自主发展能力,也推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洲发展议程,持续为全球南方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中非共同发出全球南方国家的时代强音,不断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携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越是动荡变革,越需要凝聚共识;挑战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团结协作。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非洲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以坚定的决心锚定公平正义,以务实的行动推动合作共赢,不断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凝聚南方共识,注入南方力量。

    2025-11-24
  • 让创新“后浪”更澎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目前,我国已逐步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形成多元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格局。但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融合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联动整合。在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过程中,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结构均取得新突破。从人才储备量看,科技部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20%,创新人才和群体规模稳步增长。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北京市发挥首都优势,依托“科技新星计划”强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个年龄段尖端科研人员的多梯队、全过程选育体系,截至目前已培养32批超3000余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浙江省构建“企业出题、人才破题”的“揭榜挂帅”机制,重点强化青年人才培养,2024年相关财政科技支出达到886.5亿元,培育更多创新“后浪”。还要看到,高校与产业需求衔接还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导致部分人才所学非所用,无法满足前沿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地区间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愈加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更好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应持续优化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环境,建立教育、科技、人社部门的协同机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科技人才引进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实施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人才计划联动投入,依托新兴科学城建设科教融合园区,集成科研设施、人才公寓与基础教育资源,打造“拎包入住”式服务,做好青年科学家的安居保障工作。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有区别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优化学科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企业作为人才的输入方、科技的输出方,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供充足科研资源和先进实验设备,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创基地,打造“企业出题、高校揭榜、师生挂帅”模式,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魏梦璐)

    2025-11-21
  • 让“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走进各大城市,“基层点单、乌兰牧骑接单”的演出服务机制有序推进……近年来,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文艺为笔、以真情为墨,将才情挥洒于辽阔沃野、播撒在群众心田,写下了文化强区守正创新的时代答卷。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突破,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过去,因农牧民居住分散,乌兰牧骑队员创造了“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演出方式。今天,乌兰牧骑队员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体验多元化的新变化,巧妙借鉴草原上“流动”的观演关系,将其转化为沉浸式戏剧中“打破边界、观众跟随”的互动模式,类似的创新探索既是对文艺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对文艺服务人民这一初心使命的践行,既坚守文化根脉,又迎合当代审美,让乌兰牧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如今的乌兰牧骑足迹已不局限于草原,而是遍及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乌兰牧骑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既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北疆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这种跨越空间的文化对话,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马头琴声悠扬,草原舞姿豪迈。新征程上,乌兰牧骑这支出色的文艺轻骑兵,正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飒爽的英姿策马前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让“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王文婧)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