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加速数字化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专场,邀请自治区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张广收,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副主任杨晓东,自治区政数局副局长刘钧毅,介绍内蒙古“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发展相关情况。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传播处处长李京主持。
内蒙古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加速数字化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专场答记者问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
“十四五”以来,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不断加快,请问内蒙古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张广收: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时期,是我区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五年。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自治区战略定位,以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推进”转变,从“技术应用”向“模式创新”升级,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完善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体系。“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内蒙古的产业特色,坚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系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后出台《自治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方案》《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等系列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明确了转型思路、目标、任务及评测标准,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五年来,自治区共安排专项资金7.8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近40亿元。
二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我们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着力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五年来,累计建成5G基站9.5万个,实现工业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生产场景全覆盖。数据中心算力规模突破21.8万P,网络时延降低至20毫秒以内,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和低延迟的网络保障。累计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41个,覆盖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接入企业级节点2004户,标识存量1.6亿枚,解析量7928万次,在产品质量追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多场景应用。
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坚持因业施策、分类指导,“点、线、面”协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盟市为单位开展8条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试点,争取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组织开展30多场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推动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数字化转型。五年来,上云企业突破2万家,累计建成先进级智能工厂50个、卓越级智能工厂8个,数字化标杆企业34个。目前,全区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7.1%,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6%,整体进入全国中游水平。
四是积极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我们坚持引育并举,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构建产业生态,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达到71家,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是2020年的7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占比突破50%。培育首版次软件产品62个,呼和浩特、包头软件产业园集聚了全区80%以上的软件企业,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记者:
“十四五”时期是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施的重要时期,请问内蒙古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副主任杨晓东:
感谢您的提问。这些年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上网速度更快了、网上购物更便捷了,直播带货成为很多农牧民的新农活,内蒙古不包邮已经成为历史,还有露天煤矿采用无人驾驶矿卡使得采矿作业更安全,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也走入了更多百姓家庭,“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满意度,网络强国建设的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体现。根据“十四五”信息化发展总结评估结果,总体看,我区“十四五”网络强国建设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均进展良好,预计将实现圆满收官。
一是网络强国建设基础底座更加牢固。首先,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素养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区网民规模达到1912.8万人,比2020年增加14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1%,比202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牧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规模扩大的同时,数字鸿沟正在加速弥合。我区组织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连续四年举办提升月活动,针对产业工人、农牧民等不同群体,着力实施数字资源有效供给、数字学习教育培训等专项行动,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持续提升。其次,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支撑能级不断提升。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截至2025年9月底,全区已建成5G基站9.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9.2个,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个。加快推进千兆光网建设,开通运营呼和浩特国家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截至2024年底,全区总出口带宽达到60.3Tbps(太比特每秒),比2020年增长近两倍。IPv6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2025年9月,全区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30.8%,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70.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20年分别提升25.2%和53.3%。
二是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首先,信息化赋能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区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15处,占在产煤矿数量的72%,智能化煤矿产能10.9亿吨,占全国智能化煤矿产能约40%,智能化煤矿产能全国第一。其次,信息化赋能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创建2个国家级和9个自治区级数字乡村试点。深入实施智慧农牧业建设工程,推动建设智慧农场和智慧牧场466个。加快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行政村光纤通达率和移动网络通达率均达到99.9%。
三是信息为民惠民水平显著提升。首先,智慧医疗方面。推进自治区、盟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部署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和全员人口库,完成自治区和盟市平台数据对接。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218家,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85.4%。其次,智慧教育方面。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建设,中小学校注册率达100%。加快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迭代和结构优化,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100%接入100M以上的互联网,中小学校园网建网率达96%,多媒体教室学校覆盖率达98.2%。
“十四五”时期,我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为“十五五”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十五五”网络强国建设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促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网络支撑。
中宏网记者:
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请问“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在推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何亮点?
内蒙古自治区政数局副局长刘钧毅: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产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等重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算力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紧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全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算力规模由不足2万P提升至21.8万P,智能算力超过20万P、全国领先。建成覆盖“呼包鄂乌”2毫秒、京津冀5毫秒、长三角20毫秒的“2·5·20”低时延算力服务圈,有力支撑全国算力资源高效调度。二是数据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构建“生采存算用易治安”全链条数据产业生态,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已汇聚800余家数商,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围绕能源、农牧、生态等特色领域,建设高质量数据集30余个,数据规模超1500TB,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草原云廊 蒙域数通’数据流通区域枢纽”、蒙草生态环境集团“‘三北’生态种源高质量数据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基于全域数据采集的羊绒产业高质量数据集”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先行先试及典型案例。全区引进数据标注企业60余家,带动就业近7000人,培育自治区级可信数据空间9个,呼和浩特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和蒙牛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级试点。以和林格尔金融数据产业园、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察哈尔数字产业园区为载体,成功引进百度、华为、阿里、抖音等一批龙头企业,承接31个全国知名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业务,大模型训练总参数量突破万亿级。三是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稳步推进。在能源、医疗、农业、交通等12个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建成智能化煤矿215处,部署露天矿无人驾驶车辆369台;建成120个肉牛肉羊智慧牧场,建成玉米大豆单产提升智慧园区40个;55个旗县利用AI图像识别实现害虫智能监测;依托无人机巡检精准识别违规放牧总里程5.5万公里。同时,在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中,围绕生态安全监管、智慧牧业草业、矿产资源预测、地质灾害监测等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内蒙古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算力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央视网记者: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请问内蒙古在推动网络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副主任杨晓东: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定位,扎实推动自治区“十四五”网络安全规划贯彻落实,不断加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网络安全保障。
一是构建责任落实体系。首先,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促进条例》有关要求,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织密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在区属国有企业及重要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设立首席网络安全官和联络员,实现网络安全责任具象化管理。其次,监督问责机制更加完善。常态化开展责任落实检查考核,通过技术检测、现场核查、约谈整改、审计监督等方式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整改消除网络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打造安全防护体系。自治区网络安全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深化,部门间业务协同高效运转,常态化召开机制会议,持续完善多重防护体系,推动防护能力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控”转变。首先,聚焦重要关键加强防护。全面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确定自治区重要信息系统清单目录,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其次,着力强化数据安全管理。陆续发布《公共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完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整治行动,梳理排查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编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管理规范》,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效监督管理。第三,创新技术防护手段。对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务云中心等重点行业网站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监测治理,开展App/小程序安全技术检测评估,重点检测违法违规搜集个人信息问题,切实维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权益。
三是夯实安全支撑体系。从推动产业发展、培养实战人才、增强安全意识三个维度发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支撑体系。首先,夯实安全产业基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奇安信、新华三、360等国内网络安全头部企业陆续在内蒙古筹建设立分公司,信元网安、御网科技、数字安全等10多个本土中小网络安全企业也正在借势逐步扩大规模,自治区网络安全企业集群效应初显。其次,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统筹多部门出台实战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文件,推动全区10所院校先后开设网络安全专业,全区现有网络安全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等在校生2300余人。在2025年京津冀蒙“长城杯”网络安全竞赛中,内蒙古工业大学取得高校组第1名优异成绩。第三,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常态化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深度整合数字素养提升、网络举报辟谣、网络普法、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等品牌活动和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线下教育培训超20万余人次,线上宣传阅读量3亿余次。
“十四五”时期,自治区网络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防护能力更加强大、应急处置更加高效、发展根基更加稳固。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五五”网络安全规划编制实施为牵引,持续深化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网络强国建设书写内蒙古新答卷。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
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日益重要,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是如何保障工业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的?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张广收: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工业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成立自治区工信厅工业信息化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领导小组,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级联动机制,并与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公安厅、内蒙古通管局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与协作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自治区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自治区护航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专项行动方案》《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
二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我们持续升级工控多级联防系统和工控安全预警监测平台,加强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实现风险隐患监测、通报、整改全流程闭环处置。目前,平台覆盖全区3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选定20多家链主企业及链上重点企业开展工控系统网络安全评估,覆盖光伏、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十四五”期间累计处置预警信息超千份,重大活动期间实现工控安全“零事故”,工业领域网络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强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工业领域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组织召开多场新型工业化网络和数据安全宣贯活动,建立工信领域数据安全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池,完成66家企业数据分类分级贯标工作。通过分类分级管理,实现重点企业的精准防护,提升了数据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优化风险预警、应急启动、处置决策、协同联动等全链条标准化演练流程,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演练。五年来,共组织开展50多场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内蒙古日报记者:
内蒙古在算力枢纽建设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请问在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十五五”时期有哪些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政数局副局长刘钧毅: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紧紧围绕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充分发挥区位、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绿电、网络等综合优势,形成了四方面核心成果。
第一,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保障体系完善。自治区是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国家数据局针对我区算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18项具体支持举措,自治区层面以《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筑牢法治根基,围绕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等出台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文件20余项,在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激发市场活力、构建产业生态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支持体系。第二,绿电优势全国领先。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启动了7个总投资超300亿元的算电协同项目,其中华电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和中金数据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在全国率先并网发电。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电占比达到80%,位居全国前列。通过长期购电协议稳定电价,持续保持绿电成本优势。第三,调度机制高效灵活。建成自治区算力监测调度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平台对接,共同构筑跨区域全国算力一体化协同体系,平台累计交易结算额近亿元。第四,网络支撑高速可靠。与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直达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60T,400G全光网络连接八大算力枢纽,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已从建成时的600G扩容到1800G,高效服务全国算力需求。
面向“十五五”,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打造“内蒙古绿色算力”品牌。加快建设和林格尔绿色算力先行区,构建“四个一体化”“三个协同”新发展格局(即:算电协同一体化、算网链接一体化、算力调度一体化、产业生态一体化;招商引资协同、经济核算协同、服务保障协同)。完善跨区域调度体系,构建贯通京津冀、链接长三角、辐射粤港澳的算力走廊,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二是做大做优数据产业。健全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强化数据资源供给,深化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加快推动数据标注、数据加工等产业发展,争创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数据标注基地。三是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聚焦农牧业、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等领域挖掘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开展行业垂直模型研发,推动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四是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加快人才引育,拓宽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路径,引进算法、数据分析等紧缺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链条。强化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前瞻布局和联合攻关,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开展人工智能咨询诊断与升级改造工作,搭建算力与数据资源供给、模型与应用开发、场景验证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零碳园区试点。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