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邀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涛,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一岭,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武国庆,介绍内蒙古“十四五”时期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相关情况。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传播处处长李京主持。
内蒙古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答记者问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
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请问“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一岭:
谢谢您的提问。守护好美丽蓝天,让空气更加清新是最直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大气污染治理,在经济总量连续增长的情况下,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2025年1—9月,全区优良天数比例90.9%,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SO2、NO2、CO、O3、PM10、PM2.5)浓度同比全部下降,其中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成为常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力度持续增强。自治区制定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工作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自治区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紧盯夏秋季和秋冬季重点时段,系统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成效显著。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完成2143万千瓦火电机组、2400万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370项,推动28家焦化、17家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区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锅炉968台;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9.5万户,年减少散煤使用200万吨左右。提升交通运输清洁化水平,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加29.9万辆;建成“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持续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检查,严禁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呼包鄂地区大力推行“散改集+新能源”数字甩箱运煤,大幅减少柴油货车短程运输。
三是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级重污染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化工、有色、制药等重点行业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在乌海及周边地区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轮值工作制度,形成治污合力,2025年1—9月,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13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五五”期间,自治区将继续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对标美丽内蒙古建设目标,不断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让内蒙古天更蓝、繁星更璀璨。
中国网记者: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请问内蒙古在“十四五”期间是如何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涛:
感谢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关注。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特别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可以说,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这个屏障的“骨架”和“底线”。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工作:
一是立足生态本底,科学精准“划”定红线。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我们依托全区国土“三调”及专项调查成果,综合评估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极脆弱区域,科学有序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十四五”期间,全区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46%,划定比例居全国第二位。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黄河、西辽河、嫩江、黑河,以及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等流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完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五大沙地”防沙治沙体系,构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区12个盟市100个旗县(市、区)67131个界桩、4483个标识牌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全面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落实。
二是实施严格管控,多措并举“守”住底线。我们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用途管制,严禁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依托移动运营商通信大数据,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电子围栏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宣传+预警”双重功能。此外,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优先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施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如沙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切实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精准施策“管”出成效。我们积极探索差异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开展的、对生态环境无破坏影响的有限人为活动,如原住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国家重大项目等,制定更为细化的管理办法,在牢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做好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同时,着力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红线以外的城镇发展区和农业生产区集中集聚,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和谐统一。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履行好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助推美丽内蒙古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记者:
内蒙古是林草资源大区,在林草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在林草资源保护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武国庆: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内蒙古林草工作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全区林草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98%,较2021年提高1.19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持续稳定在45%以上,湿地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持续巩固。
一是法规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始终坚持依法治林治草,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草案)》,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森林法办法》等地方法规修订工作,形成了覆盖林、草、湿资源的法治网络。围绕草原保护修复、林草资源开发利用监管、规范自治区级自然公园管理、加强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性文件,为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健全。为加大林草资源保护力度,2023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两年授权公安机关行使林草行政处罚权。今年我们推动构建了林草执法机构,组建了区、市、县三级上下贯通的林草行政执法队伍,林草执法力量得到显著增强,为打击毁林毁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坚实保障。挂牌设立基层林草工作站776个,2710名专职林草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成功打通了林草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三是林草资源保护持续深化。充分发挥林长利剑作用,常态化开展林草督查检查,强化“人防”+“技防”协同化监管,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天空看、地面查”动态监测。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先后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集中整治”、“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跨部门协作,系统根治毁林毁草问题。继续执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对2.8亿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实施一体化保护管理;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探索,完成森林质量提升建设任务3800多万亩,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建立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农牧民履行义务挂钩机制,打破“保护不保护、补贴一样发”的习惯性做法,实现“以效定补”。在总结去年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102个地区和单位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治、疏、管、转、研”全面发力,年内可实现全区天然草原总体不超载的阶段性目标,为“十五五”期间历史性解决困扰自治区多年的草原过牧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自然保护体系加快建设。贺兰山、大青山、巴丹吉林等6处自然保护地入选国家公园候选区,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启动贺兰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工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内蒙古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沙漠类遗产空白。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全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达到5个、居全国首位。黄河流域11处湿地纳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4处自治区重要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处自治区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建成33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51处野生动物救护场所,“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国家重点动物和植物保护率分别达到80%和88%。
五是灾害防控能力稳步提升。全力推进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防灭火示范区建设,努力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十四五”以来,全区人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率持续下降,创历史新低。强化重大林草有害生物治理,“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防治2.75亿亩;开展林草保险工作,累计实现森林草原参保面积15.02亿亩、投入保费26.74亿元,最大程度实现防灾减损。谢谢!
央广网内蒙古频道记者:
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内部署开展了节水行动,不断提升内蒙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请问,截至目前,节水行动各项措施的推进情况怎样?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
节水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统筹调度督办,各项举措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1月5日,各行业合计新增节水2.4亿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标(2.7亿立方米)的90%。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水资源刚性约束方面,节水制度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体系进一步健全,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使自治区节水工作于法有据、有章可循;印发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四水四定”的实施意见》,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用水计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1741个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户实现在线计量监测,在线计量率达96%,46个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全部实现在线计量,农业灌溉机电井“以电折水”计量全面实施。严格落实限审限批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2025年,对包头市地表水和乌拉特前旗等5个旗县地下水超载地区新增取水予以限批,对45个不达标的地下水管理单元所在旗县新增取水予以限批。
农业节水方面,3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7万亩渠道衬砌灌溉工程全面开工,新建成165.7万亩、改造提升127.5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71万亩,压减高耗水作物37.6万亩,推广抗旱品种等配套抗旱技术122.3万亩。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新增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295.8万亩,提前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改革任务。河套灌区“大水漫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指导河套灌区科学春灌,用水较去年减少1.35亿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2.3亿立方米。
工业节水方面,推动实施制造业和火电领域节水改造,开工建设41个,已完工33个。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装备173项,建成节水标杆企业8家、节水型企业91家、节水型园区12家。自治区级工业水预算管理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以上措施新增节水能力634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13万立方米)。
城乡节水方面,90个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已开工,完工41个,累计更新改造供水管网1311.86公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00公里),预计减少漏损483万立方米。94个农村牧区供水保障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89个。安装34.77万个农牧区入户水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8.61万个),提升了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与供水稳定性。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面,印发2025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制定新一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压实治理主体责任,切实落实治理措施,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11个巩固治理超采区和3个大型超采区连续四个季度地下水水位均呈稳定或上升趋势。根据初步评估成果,累计压采地下水超采量9.16亿立方米。
非常规水利用方面,印发《关于加强再生水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强化再生水配置利用;49个再生水利用项目已开工实施,更新改造再生水管网372.62公里。27个矿井水保护和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开工,已完工16个,预计新增矿井水利用量600万立方米。
节水产业发展方面,成立自治区节水产业联盟,实施合同节水项目9个,吸引社会资本3500万元,每年可节水100万立方米以上。推广节水贷、水权贷等绿色金融服务产品,累计放款27亿元。推进跨盟市水权转让,新增5300万立方米转让指标。
此外,通过节水进党校,开展节水行动专题研讨班,建设多元化节水宣传阵地,制作公益宣传片,开展公益广告大赛等方式,全力营造浓厚节水宣传氛围,广泛传播节水理念,努力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持续推进节水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节水扩大发展空间,为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内蒙古日报记者: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请问“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取得成效如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一岭: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深入推进黄河、嫩江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今年1—9月,全区重点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5.4%,优于年度考核目标4.7个百分点。黄河内蒙古段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支流国考断面稳定消劣,碧水保卫战成绩亮眼。为切实巩固提升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五方面举措。
一是健全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实施水环境形势分析会商和预警督办、“三水”统筹监管等工作机制,联合建立黄河流域省际、盟市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保护。“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2亿元,支持174个治理项目落地实施。
二是深化实施水环境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拧紧“查、测、溯、治、管”各环节“发条”,共排查入河排污口3148个,“一口一策”开展整治,重点流域、湖泊整治率99%,溯源率100%。深入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9%。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13段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清水绿岸的碧水画卷更加可感可及。
三是推进重点湖库保护修复。“一湖一策”推进湖泊治理保护由“一湖之治”转向“流域之治”。“一湖两海”水域面积稳定在合理区间,呼伦湖、岱海水质稳中向好,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呼伦湖、岱海列入国家水生态监测试点湖泊,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和鱼类、鸟类等物种数稳步增加,“一湖两海”的“外观颜值”和“内在气质”明显提升。
四是加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印发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我们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突出系统治理、因地因河施策,兴安盟哈拉哈河和鄂尔多斯市无定河、乌兰木伦河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一条条河湖在祖国北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抓手,以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为牵引,不断健全完善水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以美丽河湖助力美丽内蒙古建设。
中国环境报内蒙古记者站记者:
2024年10月,内蒙古部署开展了河湖库“清四乱”回头看暨“清槽行动”,请介绍下此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
河道是行蓄通道,是重要的生态空间,畅通行洪河道就是畅通生命通道。近年来,我区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防汛形势严峻复杂。与此同时,部分河道因多年不过水,处于干涸状态,非法侵占河道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妨碍河道行洪安全。一旦河道堵塞或不畅,势必增加洪水泛滥的风险,严重威胁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10月,我们以自治区总河湖长令的形式,在全区部署开展河湖库“清四乱”回头看暨“清槽行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妨碍河道行洪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河湖库行蓄洪能力,牢牢守住防洪安全底线。同时,通过畅通河流主槽,有效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水量,逐步恢复河湖自然岸线形态,持续改善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行动开展以来,自治区有关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多次进行调度部署。水利厅切实发挥牵头作用,主动对接农牧、林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各地区严格管控河道主河槽区违规种植,全面清理主河槽内妨碍行洪的林木、围堤等障碍物,清理疏浚主河槽堵塞的卡口、节点等,有力推动“清槽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从严落实禁种管控要求。聚焦西辽河、老哈河等21条问题较为突出的河流,完成禁种线落地定桩长度1.12万公里,埋设界桩、彩旗等16.7万根(个),清晰划定管控红线。全区涉及禁限种工作的57个旗县(区)均发布了禁限种令,开展禁种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传15.46万人次,落实包联责任人2149人,组织开展技术指导1200余次,签订禁种协议1.98万余份,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春耕期间,加大巡查监管力度,各级河湖长、包联责任人等累计巡查1.17万人次,对偷种、抢种等行为做到即发现即处置,确保了禁种区域未发生大面积违规种植情况,基本实现年度禁限种目标。二是坚决整治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重拳整治主河槽区内阻水片林、高秆作物、围堤、阻水路桥等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组织各盟市采取实地巡查与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条河流开展全面排查,并建立了阻水问题清单,明确清理整治措施、完成时限等。截至目前,已累计清理整治问题392个,清理围堤3.8公里、阻水片林4115亩,整改阻水路桥问题32个,为河道行洪安全扫清了障碍。三是积极推进主河槽清淤疏浚。加快卡口节点清理疏通,累计清理卡口节点84处,疏浚整治河道长度415公里。指导督促赤峰市、通辽市应急疏浚老哈河河道152公里、西辽河干流河道245公里。今年汛期,老哈河2024年堤防出险处,洪峰流量由去年的589立方米每秒增加到了751立方米每秒,但河道内水位较去年降低了约1.5米,且红山水库入库流量大幅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中国绿色时报内蒙古记者站记者:
“三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攻坚战实施以来,内蒙古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很大贡献。请问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有哪些创新?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武国庆: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中内蒙古生态建设总任务是2.85亿亩、占全国的44%,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861万亩、占全国的59%,任务非常艰巨。自“三北”六期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治理、科技赋能,在组织领导、工程融合、资金投入、社会参与、联防联治、要素保障、产业带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以水定绿科学治理、创新模式高效治理、强化保护系统治理、发展产业协同治理新途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四五”累计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23亿亩、占规划总任务的43.2%,其中防沙治沙6688万亩,居全国首位。
“三北”工程攻坚战始终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系统治理。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聚焦黄河岸线流沙、沙头、沙源、十大孔兑粗沙区等重点区域,因害施治,阻沙入黄。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6559万亩,占“三北”六期规划任务的47.5%。构筑起490万亩绿化带、509座沿“十大孔兑”淤地坝、80万亩光伏治沙带、420公里锁边林草带“四道防线”,入黄泥沙量由过去2700万吨降到现在400万吨以下,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聚焦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系统实施沙地综合治理、林草质量巩固提升、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等全要素治理措施,阻沙入京。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4126万亩,占治理总任务的43.8%。大力推广“以路治沙”,建成穿沙公路2771公里,完成治沙559万亩;大力实施“灭黄”行动,15个旗县实现流动沙地全部歼灭,科尔沁沙地正重现稀树草原风光。深化央地合作,联合三峡集团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治沙23.3万亩,完成规划任务63%。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区,聚焦阻沙南侵,重点对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开展沙漠锁边建设,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生态保护体,构建“沙漠戈壁为域,绿点绿廊镶嵌”的生态空间格局。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729.3万亩,占治理总任务的65%。建设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336.8公里,在蒙甘蒙宁交界区域完成联防联治97万亩,沙漠入侵河西走廊态势明显减缓。谢谢!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用地要素保障对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请问“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厅在支撑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建设用地审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涛: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用地保障的关注。“十四五”以来,我们主动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着力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在强化重大项目土地要素支撑的基础上,全力保障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落地建设。在此,我主要从三个方面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个方面,在“减”字上做文章,持续优化用地审批流程。一是减少审查环节。为使“营商环境更优、审批效率更高、基层负担更轻”,我们强化联动审批,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动态提取不动产权证书、土地权属、补充耕地指标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减少6项审查内容,实现要件精简和审批高效双重提升。二是减少审查材料。自治区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已嵌入全区2009年以来的遥感影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黑土耕地分布、集体土地所有权、采矿权及探矿权范围、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17类110项数据,用地企业可在盟市或旗县自然资源部门进行查询,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三是减少审批用时。目前,我区批复建设用地平均用时为173天,比全国平均用时减少60天,比2024年同期减少48天。
第二个方面,在“加”字上下功夫,积极畅通协调共享机制。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协同。与立项部门打通项目推送渠道,实现重大项目清单和审批信息共享。目前,全区已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的1569个重大项目均取得了用地批复,其中包含63个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建设项目。与文物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按月向文物部门推送用地预审批复范围,便于提前开展文物核查工作,减少用地审查完成后等待文物审批意见的情况,有效压缩用地审批时间。二是加快数据信息共享。用地企业可在“内蒙古自治区空间要素查询平台”上实时查询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同时,在平台上公布了国家、自治区关于各自然资源要素的管控规则,便于用地企业科学选址,合理避让各类管控区域,有效提高选址效率。三是加设社会公众监督环节。自2025年1月起,在自然资源厅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公布了“旗县人民政府土地征收、项目组卷报批、盟市审查、厅级批复”等用地审批重要节点办理时间,便于用地企业随时了解项目用地审批进度。
第三个方面,在“比”字上求作为,切实提升用地审批质效。一是组织开展用地审批实操演练“大比武”。按季度组织全区各盟市自然资源局以“限时审批+实操补正”为主要模式开展“大比武”,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在全区自然资源系统营造了“争当业务能手、争做岗位标兵”的浓厚氛围,用地审批服务质效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举办行政审批技能竞赛。按年度组织全区各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行政审批技能竞赛,展现自然资源系统行政审批干部队伍作风、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通过技能竞赛树立了一批业务精、素质强的先进典型,为用地审批提速增效、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提供坚强保证。
“十四五”以来,全区共批准553个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用地规模达4.63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在增强靠前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保障效能、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合力推动项目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质效。
中国水利报内蒙古记者站记者:
经过多年的系统治理和水资源调度,断流已经27年的西辽河干流在今年实现了全线过流,请介绍下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
西辽河位于辽河上游,是流域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西辽河自1998年汛后一直处于断流状态,也是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西辽河流域生态复苏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自治区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领导下,在水利部、松辽委的正确指导下,从2020年开始科学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控,严格河道和库区管理,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全面强化节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五年来,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今年4月10日和9月13日,年内两次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
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也是尊重自然界河流生存的基本权利、建构河流伦理,让西辽河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积极探索;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持“同饮一江水,民族一家亲”理念,各族群众携手呵护母亲河的具体行动。经过多年的系统治理和水资源调度,西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水面面积和有水时长显著增加,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据监测,2024年末西辽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8.9米、较2020年末上升0.55米,沿线湿地、草地植被逐步恢复。今年的调度期间,部分沿河群众自发参与护河、巡河并帮助清理卡点,全程跟随水头行进,通过鸣放鞭炮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喜迎1998年以来河道首次全线通水,社会反响较为积极热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