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情与情相通;一幕幕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让力与力相合;一项项稳步增长的幸福指标,让手与手相牵……这是乌海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以法治化治理为保障,立足我市城镇化率高的特点,不断完善全方位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响“融在乌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城市发展基因,走出资源型城市民族团结进步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特色之路,为模范自治区建设贡献乌海智慧。
强化系统推进
凝聚贯彻主线的全域合力
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主线。
我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委常委会带头将主线写入地区发展思路,制定《乌海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工作方案》,明确30项重点任务,71家市级单位将主线要求纳入“三定”规定,实现主线与党建、意识形态、政绩考核、巡察监督深度融合。全市20个镇(街道)、83个村(社区)实现专人负责主线工作,形成“四级党组织+网格化”责任体系,配备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及联络员130名。
我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纳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分行业分领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15期,在各类主体培训班次安排相关课程39讲,覆盖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打造“红石榴服务队”“百姓名嘴”等宣讲队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和主题宣讲800余场,推动主线意识入脑入心。
构筑精神家园
夯实认同共有的思想根基
我市以北疆文化为精神纽带,精心打造系列有形可触、有感可及、有效入心的文化传播载体,持续凝聚各民族向心力,夯实同心筑梦的思想根基。
在加强研究阐释方面,我市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人才库,命名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25家,1家获评首批自治区级教育实践基地,围绕贯彻主线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项目、完成2本社科专著,与国家级出版部门合作,编撰出版《融在乌海——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乌海在行动》书籍。
在强化宣传教育方面,我市培育组建“红石榴宣讲团”“银发宣讲团”等理论宣讲队160余支,举办“融在乌海”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700余场,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红石榴”服务站等宣教阵地50余处,“童心绘团结”“青年话团结”“银发书团结”等一批品牌活动不断涌现,让群众在享受便利公共服务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增进文化认同方面,我市创作《黄河岸上小三线》《黄河向海》等文艺作品6000余件,开设《墨韵流香》《书香乌海》等文化品牌栏目,各民族对“五个认同”的思想共识广泛凝聚。充分挖掘“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在乌海地区的鲜活事例,打造乌海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黄河文化博物馆等红色文化阵地25个,“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一起走向现代化的乌海故事广为流传,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推动高质量发展
筑牢共同富裕的民生基础
我市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贯穿发展全过程,通过产业转型、民生提质、权益保障、生态治理等多维度举措,让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切实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以固态电池、硅基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精细化工四条重点产业链为核心的转型引擎,着力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市投入近10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79个,建成17个“一刻钟社区(农区)生活圈”,覆盖53.21万人,九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主城区全覆盖,成为全区唯一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自治区验收和国家“资格审核”盟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实现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海南区赛汗乌素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全市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身边、有实效。
我市通过棚户区改造推动20万各族群众“出棚进楼”,打造22个互嵌式示范点,构建“八圈一体”社区服务模式,居民满意度达90.65%。创新“零工市场+数字赋能”就业服务,破解8216个用工缺口,推动各族群众共事共乐。
我市将生态建设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先后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五区一河”系统治理,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截至10月底,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8.9%、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居第3位。
拓展交往交融
打造“融在乌海”的实践样板
我市以“融在乌海”品牌为牵引,深耕各民族交融共生土壤,通过场景化搭建、多元化赋能,让嵌入式发展更具体、更深入,推动各民族在全方位嵌入中增进认同、携手前行。
区域协作扩圈。我市深化与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周边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交流,举办区域联动创建示范单位互观互学,组织开展“北疆少年手拉手 黄河明珠筑梦行”青少年交流活动。与新疆塔城等10个地区建立跨区域就业创业合作机制,21家重点企业同自治区15所院校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组织开展系列招聘活动142场,帮助企业解决缺工8216人。与湖北宜昌、江苏淮安、贵州贵阳等18个地区缔结各族青少年友好交流城市,开展“京蒙少年手拉手”“淮乌夏令营”等青少年交流活动3000余场,参与29万人次。“石榴籽一家亲”项目入选全国试点。
旅游促融增效。我市打造“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景区建设,举办旅游美食节、马帮大会等活动1300余场,惠及94万人次。黄河文化博物馆、母亲河雕塑成为促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台。
服务管理暖心。承办全区首个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会和学术沙龙,探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建设发展之路,使进城农牧民在互嵌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打造“融在乌海·新故乡”流动人口服务品牌,开展“三送一解”活动,破解就医、入学等难题,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下、融得进”。
提升治理效能
织密团结稳定的安全网络
我市坚持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我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展“民族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传月”“法治乌兰牧骑”活动140余场,打造“普法早市”等品牌,推动民族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融入群众生活。
我市将民族工作纳入786个社会治理网格,实现四级矛盾调解中心全覆盖,全年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建立“双台账”动态管理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创新“老奶奶帮帮团”“初心会客厅”等议事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