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林郭勒,镶嵌于祖国北疆的工业明珠,依靠煤炭奠基,凭借铝业腾飞。15万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繁荣发展的时代赞歌。
50年前,开山炮震醒沉睡的荒原,天南地北的建设者怀揣梦想,跨越山海,汇聚于此,奏响了波澜壮阔的创业交响。他们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在亘古的荒原上刻下民族团结的丰碑。
今天,这座以“绿电铝”闻名全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工业的脉搏与民族团结的基因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描绘出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人画卷,书写团结、奋进与共荣的霍林郭勒答卷。
◎铸魂·创业精神与团结基因的共鸣
走进霍林郭勒创业广场,一座雕塑赫然矗立——“霍煤魂”。坚毅果敢的脸庞、粗犷有力的线条,生动再现了初代创业者荒原会战的场景。
一座城市的灵魂,深植于它的历史与文化。霍林郭勒的创业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族儿女共同书写的团结奋斗史诗。
霍林郭勒市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一帧帧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上世纪70年代,随着周恩来总理批示开发霍林河煤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毅然奔赴而来,向荒原挺进。从“会战霍林河煤田”到“建设通霍线”……以苦为乐的他们在地窨子里插上一面面红旗。这红色的旗帜,象征着拼搏的信心,也象征着团结一心,排除万难的精神。
从亘古荒原到工业名城,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族团结的基因早已印刻在了霍林郭勒人的血脉里。来自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2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基因中滋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切情怀,筑起了各民族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2020年,霍林郭勒市荣获第六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
历史和精神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生动地传承。
于是,霍林郭勒人用AI和动画技术,让尘封在档案里的黑白历史影像重新焕发生机。获奖短视频《通霍铁路——草原腹地的民族团结纽带》,记录了一条交通动脉的历史,更记录了一条流淌着民族团结热血的生命之脉,它将霍林郭勒与全国紧密相连,共赴前程。
于是,我们看到了查干乐团以“风从草原来”为主题,在从漠北到江南的全国巡演中,将草原的辽阔与工业新城开放、包容的胸襟融合,为观众带来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音乐盛宴。乌兰牧骑在一场场“送欢乐、送文明”等基层演出服务中将团结之力、爱国之情接续传递。本地创作的舞蹈《吉祥格日》、好来宝《民族团结颂》等艺术作品,将舞台搬到车间与社区,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沃土上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新生。
于是,1200余场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意识。711场各类主题宣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深入千家万户。一支覆盖宣讲、文艺、公益、教育等多领域的民间宣传力量紧扣“开放创业霍林河、籽籽同心共筑梦”主题,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余场次,覆盖受众2.8万人次。博物馆、铝产业生产车间、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区成为孩子们的“思政课堂”,展现一脉相承的团结奋斗故事。
◎共生·产业熔炉与共同体理念的碰撞
工业城市的核心场域是工厂与车间,这里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枢纽,更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沃土。
在内蒙古创源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园,来自山东、四川、东北等地的员工构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创源大家庭”。企业秉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的理念,从生活保障到职业发展,从文化浸润到社群互动,以细致入微的举措推动融合。食堂里,多风味窗口满足不同饮食习惯;岗位上,各族职工各展所长、协作共进。5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社团让各族职工互相了解,彼此尊重,亲如一家。
如果说车间企业是锻造共同体意识的“熔炉”,那么产业的发展,则是城市繁荣与团结的基石。
多年来,霍林郭勒走出了一条“从用煤发电、用电炼铝,到绿电炼铝、铝后精深加工”的绿色化、高端化产业发展之路,构建起“褐煤坑口发电—局域微网供电—低电价炼铝—铝水直供深加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每年吸引2000余名外来群众来霍务工,有效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霍林郭勒是通辽市少数人口正增长的旗县市区之一,其背后主要得益于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煤电铝等工业的崛起,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平台。”霍林郭勒市委统战部部长徐文洁说。
地区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彰显。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90后”矿工赵彬宇是建设矿山的第三代传承者。他的爷爷作为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用铁锹和汗水为矿山打下第一块基石;父亲在矿上默默耕耘30年,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这片土地。如今,赵彬宇接过父辈的接力棒,负责智能开采系统的维护工作,用5G技术推动煤矿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当年父辈们用铁锹挖地基,如今我们用5G管煤矿,‘不建成大露天(煤矿)心不甘’的执着劲头没有丢。”赵彬宇说。
在赵彬宇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迭代与进步,更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坚守与担当,这种传承的力量,正是推动矿山乃至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40年栉风沐雨,当年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拓荒者,他们扎根这片沃土,有的祖孙三代奉献矿区,有的全家几口人同时坚守岗位。他们参与、见证、托举了这座塞外能源新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变迁。
“各族同心,其利断金”。目前,霍林郭勒市原铝产能已达270万吨,占全国6.5%,原铝就地转化率94%,产品超120种。其中,电池箔产能占全国40%,球形铝粉占全国80%,汽车铝型材占全国20%。城市综合实力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5位。
从车间到城市,从产业到人心,霍林郭勒的崛起,是一部民族团结与产业共进的壮丽史诗。
崛起中的霍林郭勒,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拓宽发展视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展现出创新突破的活力。
目前,霍林郭勒与周边四旗县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学共促协议,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合作,引进院士、专家学者及各民族企业人才2800余人。
◎共享·基层治理与石榴花开的守望
让石榴籽抱得更紧,需要精密的组织架构筑牢团结之基,也需要温情的服务浇灌融合之花。霍林郭勒将民族团结的根系,深深扎进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胞。
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样生动的场景:社区广场上,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聆听党的民族理论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讲;学校教室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着民族团结的画卷;工厂车间里,工友们利用休息时间交流着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背后是霍林郭勒精心构建的民族团结工作体系。
“1+6+N”工作法真正实现了党的民族理论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宣讲在身边”。“1”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点宣讲内容,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宣讲进网络”活动。“6”即将理论宣讲覆盖事业单位、工矿企业、苏木街道、嘎查村社区、新兴领域、在校师生6个领域,按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派宣讲员,常态化组织开展“七进”宣讲。“N+”即通过“宣讲+队伍”“宣讲+故事”“宣讲+文艺”“宣讲+服务”“宣讲+阵地”等形式,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用好用活“红石榴”主题公园、“红石榴”书屋、民族团结示范广场、议事“石榴亭”等,组织“身边宣讲员”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开展志愿宣讲活动。
无处不在的宣讲、无处不在的课堂,让思想之光照亮基层角落,使民族团结的根系在理论滋养中愈发坚韧,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产业协作、民生改善的沃土中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通辽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集中安置小区,新六十栋社区现有少数民族人口5767人,其中近2/3的家庭是由两个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自2016年建成以来,该社区创新实施“五籽”工程——以“核心籽、自治籽、法治籽、文化籽、惠民籽”为特色品牌,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和机制创新,全面构建了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五个互嵌”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这个基层小社区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在友谊社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根据矛盾纠纷实际情况,精准划分为“微小、一般性、普遍性、复杂性”4个等级,并实行差异化分级化解机制,形成了运转灵活、协调顺畅的良性工作闭环,基本实现了“民族群众情况反映在当地,问题解决在当地”的治理目标。
在社区议事厅的对话中,在产业协作的流水线上,在文化交融的舞台下……共同体的枝叶在共生共荣中生生不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北疆新城将不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守祖国边疆、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霍林郭勒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